新闻详情

如何让中国画富含“气韵”

发表时间:2016-10-21 23:11

如何让中国画富含“气韵”


中国画最重要的部分,主要是气韵与画法两种。关于画法有一定的规律,可以根据自己的领悟来从事绘画练习。“气韵”对中国画的作用是极大的,可以说中国画没有“气韵”就没有生命力,是一张死画。从古今优秀的美术作品中,可以明显地看到“气韵”的表现,也可以看到艺术大师们对“气韵”的理解和把握。如何能让自己的作品富含“气韵”呢,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积淀——

(一)博览群书


就是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,做画也是如此。如果一个人不读书,就不能获得知识;不游览,就会孤陋寡闻,这个人的气量就会渐渐变的狭隘,即使天天作画,用尽功力,也不过使自己仅能达到工匠的水平。郭若虚所谓“众工之事画而非画”也。我们也常见现在很多画手,作画方法不是不高明,接受传授也都是名手,但却因为不读书、不游览的原因,逐渐改变把作画变成为一种手技,知其表面而不知其深层的含义。所以说学画者即使不能尽读经史有用的书籍,也应该尽读古人的画论,粗略看出、学习古人精神寓意;即使不能遍游海内名山,也应常到野外游览,领取实物真景的生机意境,绝不要常把自己关在屋内,闭门做画。


(二) 领悟名迹


名画家各有自己作风、画风,也各有其气韵。学习者必须在观赏名迹之时,细心体会其作风,体味其神采所在,时间久了就会使自己有所提高、有所领悟,在作画的时候就能默契于心,自然的表现,气韵就会因此而显现出来。如果仅仅去观赏影印本,也就只能描绘出其形体,而精神往往就失去了,精神便是气韵。在用笔用墨微妙的地方,甚至在笔墨之外,都不是影印本所能表现出来的。 


(三) 修身养性


书画之事,全是由胸襟发挥而出来的,只要人品高洁者,他的诗文也一定上佳,画作也佳。我们看到自古以来最著名画家,无一不品格高洁。这就说明品格高洁的人,他的胸怀很清旷,情致很高超,所以所作画自然就远离尘俗,卓尔不群。

  修身养性,根基在于平时的修养,不是很短时间就能做到的,我们要时刻警惕在心,虚心陶冶情操谨慎保全自己的品格。

(四) 精习书法


书画同源,自古就有定论,国画与书法,实际上有着不能分离的关系。可以看自古以来善于画画的人,很少有书法不好的。书法也应该重气韵,历来没有持不同意见的,所以写字不讲气韵,就必然成为世俗应用的符号,而不能称为美术,作画如果不讲究气韵,就必然成为工匠应用的图样,也不能称为美术,其道理是相同的。

(五) 适当临摹


博览是多观赏古人的名迹,寻求其气韵之所在,临摹,就是看古人的画,刻意的去摹仿,完全是两回事。临摹之事,是学画的人不能废除的,如果过多临摹,就会泯没灵性,甚至处处受到旧画的拘束,不能自己发展、创新,个性就会完全埋没,也就没有气韵可言了。明李日华曾说过:“画可临不可摹,临得势,摹得形,画但得形,则沦于匠事,其画道失”。所以说临摹不可过多,过多,终究会被古人所困顿,不能自拔、不能进步、不能创新。


总之,在音乐、绘画、诗歌中,光有“声”、“气”、“神”而没有“韵”,那么其艺术魅力必无从谈起,不仅如此,中国书法、雕塑、舞蹈甚至篆刻、戏剧表演皆讲究韵,古人认为“气韵”难求,有发于墨者,有发于笔者,有发于意者(有意),有发于无意者。发于墨,即在轮廓中点染渲晕;发于笔,干笔皴擦,力透而光自浮;发于意(有意为之),把自己内心所想表达出来,疏密多寡,浓淡干润,各得其当;发于无意,凝神注想,流盼运腕,不意为是,而忽然如是。


 
收藏本站
设为首页 | 收藏本站